我们热爱马拉松,我们专做皮划艇和户外露营,欢迎联系我们——
微信公众号:涤动
抖音:涤城的涤动 / 41327952967
小红书:涤城的涤动营地 / 1493477418
联系人:李先生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9:00-12:00 13:30-17:30
发布日期:2025-7-24 22:47:56 访问次数:49
马拉松江湖特约撰稿 | 六斤橘子
这场新赛事有点特别!西湖半马将于5月25日6:30鸣枪开跑,规模5000人,设置2小时10分的关门时间。
当下,国内全马的关门时间多是6小时,执行时考虑到出发时在后面的参赛者,又多给了15分钟,因此多数都是6小时15分。而半马赛事,多是3小时15分。
另一个是起跑时间早,6点半。国内赛事起跑时间如今早的7点,晚的8点。西湖半马这么早起跑,9点前赛事结束,很多周末睡懒觉的市民可能刚起床。
看得出来,西湖半马这个时间安排是在不牺牲赛事体验的前提下,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生活与交通的干扰。
受此启发,我认为,当前国内马拉松赛事需要从以跑者体验为核心,转向更加关注城市居民感受的阶段。
为何这么说?
一条城市主干道,既是市民的生活路径,也是跑者的战场,这场共享资源的博弈,很容易演变成情绪对立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“优越感”心态,他们把自己看作“远道而来的贵客”,理所当然地期待城市为之让路、倾力服务,这是不可取的。
马拉松赛事是城市营销、文旅融合和消费促进的“复合产品”,尤其是对于大型活动不多的城市,办一场马拉松,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。
城市将马拉松作为展示形象的窗口,通过“卷氛围、卷物资、卷服务”来吸引跑者,展现好客形象。
每到一个赛事,我很喜欢跟当地出租车司机聊起对马拉松的态度。
有的司机觉得,赛事要办就要办好,年年办但不出彩,还封路扰民,那不如不办。其实这类市民,打心底是希望赛事能够办好,为城市争光,但必须要办出亮点。
还有的司机很坦诚,没这么有“高度”,“人多了,打车的人自然也多了,多赚点钱,何乐而不为。”当然,还有不少司机,对赛事秉持的是消极和不理解的态度。
个人感受,越是大城市,市民对马拉松赛事的态度,越复杂。
尤其在一线城市,其实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城市整体的体系相比是“九牛一毛”,反而因封路、管制等问题引发部分居民强烈不满。
马拉松常常需要长距离封路,早上鸣枪、持续时间数小时,给市区交通带来不小挑战。尽管各地赛事都有分时封路、设置绕行路线、优化赛道布局,但实际效果仍难满足所有市民的需求。这不是组织者努力不够,而是马拉松赛事天然就存在着公共资源调配的矛盾。
这进一步说明:在经济发达、城市体量庞大的地方,不应再靠“讨好跑者”来换取关注,而应以提升城市赛事治理能力、服务能力以及与公众的沟通能力为核心。
参赛者大多只是短期访客,并不是城市的真正主人。举全市之力办赛,是好事,但这本不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与城市良性管理的常态。
正如四川达州一位网友在问政平台上提问:“马拉松交通管制影响正常出行,能否改进?”文旅局在回应中一方面强调赛事对城市旅游和消费的拉动作用,另一方面也“对交通管制对市民出行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”,并承诺采用分段分时封闭、增设临时通行口等措施来精细管控赛道。
更甚者,文旅局表示“待条件成熟后,在郊区举办”此类赛事,以尽量减少市区居民的不便。
不得不承认的是,即使多数市民心底支持城市发展,也难免对一时的不便产生抵触,这是人之常情。
如果赛事与本地市民的矛盾越来越深,赛事不能得到市民的理解与支持,那所有短暂热闹的氛围,终将是空中楼阁。
一旦赛事中出现了问题,影响了城市形象,第一个提出尖锐批评的,一定是本地市民。
就像奥运会,无论场面多么宏大,如果没有民众的广泛认同,赛事都难以持续。过去十几年中,全球多个申办奥运的城市因公投遭否而主动退出。原因并非居民不爱体育,而是他们认为“赛事的好处不属于我”,甚至会侵占他们的生活空间、加重负担。
换言之,民意的支持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品,而是确保一场赛事成功的根基。
因此,在我们的马拉松各种服务都卷到一定高度后,应该呼吁赛事主办城市跳出“跑者中心主义”的思维定式,逐渐把城市居民的话语纳入到议程中,真正让居民从赛事中“找到获得感与存在感”。
“客人至上”的叙事逻辑在过去的赛事宣传中屡见不鲜,然而,城市并不是只为赛事而存在,居民也不是为了配合马拉松而生活。
只有当马拉松不再是少数人的狂欢,而成为多数人的节日,城市才能真正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。
上一信息:南京连续第三年举办人才日活动
我们热爱马拉松,我们专做皮划艇和户外露营,欢迎联系我们——
微信公众号:涤动
抖音:涤城的涤动 / 41327952967
小红书:涤城的涤动营地 / 1493477418
联系人:李先生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9:00-12:00 13:30-17:30